image/svg+xml
关于我们
About us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洋芋和番薯

企业文化

洋芋和番薯

  • 分类:懿周博文
  • 作者:文懿
  • 来源:清远市博尔纤维有限公司
  • 发布时间:2013-10-14
  • 访问量:0

洋芋和番薯

【概要描述】经年累月,洋芋番薯已经被黄土地同化地没有了“洋番”血统。人们还记住她们当初的名字并延续下来,或许想要感激她们过去、现在和未来对炎黄子孙做出的卓越贡献。

  • 分类:懿周博文
  • 作者:文懿
  • 来源:清远市博尔纤维有限公司
  • 发布时间:2013-10-14
  • 访问量:0
详情

  从电子邮件(Email,昵称“伊妹儿”)到新浪博客(Weblog,不过个人更喜欢台湾的音译“部落格”),再到微博(microblog,又称微博客,通常少于140字。微博与传统博客相比,以“短、灵、快”为特点),直到最近的微信(作为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 微信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一直强迫自己与时俱进,深怕被时代移动互联通讯的浪潮抛在沙滩上,掉队后跟年轻人脱节变得“out”了。

  那天不经意间看到一则消息,来源出处有些恍惚,不过不外乎“微博”和“微信”,只可惜当时没有转发或收藏。大概意思是说“洋芋”和“番薯”的给华夏儿女的巨大贡献,称这些洋玩意儿没登陆东方大地之前,这里是战争的热土。诸侯国之间在天灾荒年后经常发动战争抢夺粮食,打仗间的频率之高周期之短令人瞠目结舌。也难怪,民以食为天啊。而自从这些“洋番”之物在这里安家落户之后,战争远比之前少多了。

  不探究竟不知道,这么一了解。对现代人不屑一顾乃至嗤之以鼻的洋芋番薯等西国舶来品,顿时充满感激之情。也敢斗胆而不危言耸听地说一句:没有洋芋番薯等西来物,便没有泱泱数亿之大中华儿女。

  我们先来看看人口数量的巨大变化:清朝初年的人口只有2千万左右,而到了乾隆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到19世纪初已经达到4亿(占全球人口1/3以上)。而恰恰就在这个时候,洋芋、番薯和玉米等数十种农作物在大江南北大量种植,这些高产于传统小麦、稻谷和高粱数倍的西来物为中华民族人口大爆炸提供了深厚的粮食基础。加上清朝初期几位英明国主康熙、雍正和乾隆皇帝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等新治国方略,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长达110年之久国泰民安、太平盛世、繁华高峰的“康乾盛世”,期间GDP总量在全世界的比重是当今美国等都无法望其项背的。

  相比番薯,洋芋来华的路径稍显平淡。野生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被当地印第安人培育。--->16世纪时西班牙殖民者将其带到欧洲--->英国--->欧洲普及--->1719年爱尔兰移民带到美国;同时也扩散到亚洲、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亚等地,由南洋越南、菲律宾等国传入中国。

  由于洋芋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莜麦的高寒地区生长,很快在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北部等西北各省间普及,和玉米、番薯等从美洲传入的高产作物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品。

  因为地域不同,洋芋也有了很多具有当地特色而有趣的名字:山东鲁南地区(兖州曲阜邹城枣庄滕州等地)叫地蛋,云南、贵州一带称芋或洋芋,广西叫番鬼慈薯(其实广西大部还是叫马铃薯,有些地方把白皮的叫马铃薯、红皮的叫冬芋),山西叫山药蛋,安徽部分又叫地瓜,东北各省多称土豆。河北地区叫山药蛋、山药。粤港澳三地惯称为薯仔。还有叫做洋山芋、馍馍蛋等。

  而外国人称呼就比较具有科学内涵:法国人称为“地下苹果”,德国人称为“地梨”, 意大利人叫地豆,俄罗斯人称为“第二面包”或“荷兰薯”,美国人叫爱尔兰豆薯。鉴于名字的混乱,植物学家才给它取了个世界通用的学名——马铃薯。

  马铃薯的营养价值不可小觑:维生素含量是所有的粮食作物里面最全的。有营养学家曾经作过实验,148克土豆,大约是3两,就基本上能满足人一天的维生素和营养需求。

  有专家认为,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今后的21年,预计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数字将超过1亿,其中增长人口的95%以上将出现在土地和水已经承受巨大压力的发展中国家。因而200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消息称,据科学家分析,解决人类未来粮食安全的问题,只有靠马铃薯了,并且宣布2008年为“国际马铃薯年”。

  作为西北高原长大的孩子,很难将“洋芋”与自己的成长发育割裂开来,或称为“土豆仔”也一点儿也不为过。亦有过跟母亲及亲友们一起切种,种植,收获,运送和地窖储藏的完整经历,春种秋收,体验和感悟着劳动的快乐和种薯得薯的因果法则。

  土豆有很多的作法:或炒片(丝),或炖,或炸,或烧,或凉拌丝…还有洋芋粉条、凉粉之类的,无一不喜欢。青海特有的焪(qióng)洋芋(少水蒸煮)已化为血肉与心骨相连,那新鲜清香的薯味至今很是怀念,比之现在的孩子们喜欢的油炸薯条和薯片有大过而无不及。

  番薯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经历可谓惊心动魄,还是冒着生命的危险才得以成行。话说最早由印第安人培育的番薯,哥伦布初见西班牙女王时,曾将由新大陆带回的甘薯献给女王,西班牙水手又将甘薯传至菲律宾。被当地统治者视为珍品,严禁外传,违者要处以死刑。

  16世纪在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有两个在菲律宾经商的中国人,设法将一些番薯藤编进竹篮和缆绳内,瞒天过海,运回了福建老家,遂种植遏及闽南大地。并由东莞市虎门北栅人陈益从安南首先引入广东。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又从吕宋携带回中国,试种后,“甫及四月,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大者如臂,小者如拳”。

  从此原籍美洲番薯、洋芋和玉米等高产农作物家族辗转欧洲和南洋悉数安家落户于华夏大地,并如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蔓延开来。逐渐形成了“南番薯北洋芋中玉米”的主要种植格局,为贫下中农提供了坚实的果腹物质基础,也开始了生生不息迅速繁衍地历程,百年有余,人口总数便从两千万被爆炸成了四个亿。从那时开始,人口数量第一的宝座稳如泰山,至今无人能及。

  很多仁人志士也为薯类的推广普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福建巡抚金学曾大力推广,并撰《海外新传七则》。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南人用当米谷果餐,蒸炙皆香美……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也。” 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详细记述了番薯的种植、贮藏、加工法。讲到番薯育苗越冬、剪茎分种、扦插、窖藏干藏等技术,是最早系统介绍番薯种植法的著作。此后清人陈世元撰《金薯传习录》,记述了冷床育苗,包世臣《齐民四术》中记述了翻蔓技术,番薯种植技术逐渐完善。

  因为地域和语言的差别,番薯也有了不同的名字。番薯(本草纲目,福建、广东)、甘藷(植物名实图考),甘储、甘薯、朱薯、金薯、番薯、番茹(本草纲目拾遗),甘藷、番薯、红山药、朱薯、唐薯(农政全书等),玉枕薯(台湾府志),山芋(江苏、浙江),地瓜(东北、山东),山药(河北),甜薯、红薯(山西、河南),红苕(四川、贵州、陕西、湖北、重庆、),白薯(北京、天津),阿鹅(云南彝语)。

  番薯干曾经是南粤大地家家户户必备之物,究其原因大概是做储备粮或干粮之用。南国自古少麦少面,出外干活或行脚不能如北方般耐藏面制干粮傍身,聪明的岭南人便巧妙地把先把番薯煮熟,然后切片晒干。出门时带上番薯干便可以放心大胆地一路前行,除此之外,还充满智慧神奇地把番薯制成糖酿成酒。

  现代科学及医学分析:红薯含有丰富的淀粉、维生素、纤维素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还含有丰富的镁、磷、钙等矿物元素和亚油酸等。这些物质能保持血管弹性,对防治老年习惯性便秘十分有效。遗憾的是,人们大都以为吃红薯会使人发胖而不敢食用。其实恰恰相反,红薯是一种理想的减肥食品,它的热量只有大米的1/3,而且因其富含纤维素和果胶而具有阻止糖分转化为脂肪的特殊功能。番薯除了有益于减肥,美容,还有抗癌、心脏保健、预防肺气肿、抗糖尿病作用呢。

  红薯不仅是健康食品,还是祛病的良药。《本草纲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红薯蒸、切、晒、收,充作粮食,称做薯粮,使人长寿少疾。」《本草纲目拾遗》说,红薯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金薯传习录》说它有6种药用价值:治痢疾和泻泄;治酒积和热泻;治湿热和黄疸;治遗精和白浊;治血虚和月经失调;治小儿疳积。《陆川本草》说,红薯能生津止渴,治热病口渴。

  现代人们汲汲追求与精细美味山珍海货之佳肴,或许那些只是为了三寸不烂之舌上味蕾的贪念。实际上,我们的身体真正喜欢的还是这些朴素无华的“洋番”之物。

  经年累月,洋芋番薯已经被黄土地同化地没有了“洋番”血统。人们还记住她们当初的名字并延续下来,或许想要感激她们过去、现在和未来对炎黄子孙做出的卓越贡献。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下一个: 不学无术
下一个: 不学无术
博尔纤维

全国服务热线

广东省清远市新城区静福路27号朝南国际1013

+86-763-3783262

二维码

手机网站

二维码

公众号

Copyright©清远市博尔纤维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574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