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vg+xml
关于我们
About us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西游白马寺

企业文化

西游白马寺

  • 分类:懿周博文
  • 作者:文懿
  • 来源:清远市博尔纤维有限公司
  • 发布时间:2015-11-30
  • 访问量:0

西游白马寺

【概要描述】因为在大中讲堂上了启嘉先生的网络课程“解读《佛说四十二章经》”,今年三月底借郑开马拉松之空隙专门前往位于洛阳的白马寺游览。而在此之前数年,曾数次经过门前而不入,因为当时对佛教以及中国历史脉络不甚清楚。

  • 分类:懿周博文
  • 作者:文懿
  • 来源:清远市博尔纤维有限公司
  • 发布时间:2015-11-30
  • 访问量:0
详情

  因为在大中讲堂上了启嘉先生的网络课程“解读《佛说四十二章经》”,今年三月底借郑开马拉松之空隙专门前往位于洛阳的白马寺游览。而在此之前数年,曾数次经过门前而不入,因为当时对佛教以及中国历史脉络不甚清楚。

  看来没有文化的确很可怕,好在先生昨日在“历史大智慧”中再次梳理了那段远去的历史,也勾起了西游白马寺的回忆。

  

 

  三月底的“东京”洛阳还是春寒料峭时,鹅黄的柳芽刚刚柳枝上探头,玉兰花似乎已经过了浓烈的花期,牡丹园里花蕾正静静地含苞待放。再过半个月,这里便是牡丹国色天香的季节,届时“牡丹节”又会游人如织。

  跟相伴而行的@淡兰静荷 一同搭乘火车前往,到达白马寺门前时跟几年前的印象有着天壤之别。香铺食肆林立,商家吆喝着一批批从车上下来的信众或游客,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

  购票进得山门,没有按以往中轴线的顺序天王殿à大佛殿à大雄殿à接引殿à清凉台,而是径自去找寻迦什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尊者的墓冢。

  与大殿里的热闹的烧香拜佛形成鲜明对比的时,这里清清静静人迹罕至。斑驳的树影下,郁郁黄花开始星星点点的绽放在圆墓顶上,欣然见证着跨越历史时空的这段奇妙际遇。

  洛阳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祖庭”者,祖师之庭院也。“释源”者,释教(即中国佛教——为释迦牟尼所创)之发源地也。

  到底跟这两位高僧大德有何关系呢?这还得从“永平求法”说起,因为这是华夏历史上的大事件,自此佛教正式以官方渠道进入中国。

  话说汉明帝刘庄在永平七年(公元65年)的某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仙,金色的身体有光环绕,轻盈飘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御殿前。

  汉明帝非常高兴。第二天一早上朝,他把自己的梦告诉群臣,并询问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他告诉汉明帝: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中,全身放射着光芒,君王您梦见的大概是佛吧!于是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天取经”,访求佛道。

  与此同时,已经修得大阿罗汉果位的两位尊者摄摩腾和竺法兰已从印度抵达西域新疆属地,学习汉文及风土人情以静静等待的弘法传教的机会。东土神州是西竺高僧们一直向往的地方,以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弘扬佛法为荣。这也难怪,《佛说四十二章经》里就有“人生四难”的说法:“得为人难,生中国难,值佛世难,兴信心难。”

  神意编排的历史剧本的情节安排的这么巧合和精妙,实在是高明之举。汉使梵僧以白马驮载佛经(梵文“贝叶经”,用梵文写在贝多罗树叶子上的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对二位印度高僧极为礼重,亲予接待,并将他们安置在当时负责外交事物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寺”本为中国古代官署的一种名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左传》注疏也说,九卿所居之处谓寺。

  汉明帝所敕建的僧院建成后,即取“鸿胪寺”之“寺”为名,并于“寺”前冠以“白马”,称白马寺。宋代高承所撰的《事物纪原》说:“汉明帝时,自西域以白马驮经来,初止鸿胪寺,遂取寺名,置白马寺,即僧寺之始也”,盖指此(亦见《清一统志》)。再后来,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寺”字更演化成了中国僧院的一种泛称。此外仍另有以“伽蓝”、“阿兰若”、“梵刹”等泛称僧院的。

  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大德在寺内清凉台上共译出了汉文第一部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文笔精炼优美、阐理微言大义。并开创了中国是僧伽丛林修行制度,直到相继圆寂长眠于斯。自此,佛法以宗教的方式在中原大地迅速的传播开来。

  或许您要问,那么中国原创的儒、道两家在那个历史阶段处于什么样的水平?为何原本完整的中华文化系统怎么让佛家长驱直入,从此变成儒释道三分天下的局面呢?启嘉先生在《历史大智慧》一一揭开谜底…

  先来看看儒家:自春秋战国时期先圣孔子亲自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儒家经典,曰:《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加上倡导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要求三千弟子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结构而成的中国文化教育系统1.0版本,所授知、见、念、行堪称完美和经典,千秋往还放至今日亦复如是。

  大成儒家通过“礼”来归正人、与人和事的关系,希望文人通过红尘这座大庙宇,一生经历爱恨情愁的熔炼。在每件事情上用心静观,从世俗生活中超拔出来,重建人、与天地和自己之间的精神生活方式。从此过上智者的禅意生活,完成此生轮回的使命解脱而去。

  可就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开始产生冗余和病毒。自汉武帝以来,“表章六经”导致儒家也有了宗教的特性,开始了偶像化的个人崇拜。而后面潜藏着更深的目的就是被日益膨胀的政治所利用,士大夫们似有被政治和经济“包养”的趋势,渐渐沦为“犬儒”。

  文人热衷于解读“六经”,“五经博士”们逐渐兴起“谶纬之学”,原本连通天地的中国神性文字变成了泥潭和绳索。把人们又重新打回人情世故的藩篱牢笼中不得而出,中国文化“开放、自信、精益、厚德、礼让、超然”的六大品格被日益碎片化,心灵被更多的恐惧所浸染和占据。

  纠缠于文字游戏的知识分子无法身教言传地教化普罗大众,文化与人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众生的精神生活极度的贫乏和空虚。文人士大夫们把人事当根本,而修行成了点缀,实乃颠倒之举!

  回头再来看看道家。自汉初赖于“黄老之学”成就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后,得道之士又重返山林隐居起来继续参禅问道之修行之路,无形中儒家腾让出许多生存和替代的空间来。

  后有道人张道陵,因素志于黄老之道,见世风日下不久遂弃官隐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汉章帝、和帝诏征皆不就。后与弟子王长从淮入江西鄱阳,诉流至云锦山(今龙虎山),炼九天神丹,三年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闻蜀中民风纯厚,易可教化,入蜀居鹤鸣山修道。汉安元年(142)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或云三天正法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创立了道教。立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领,不喜施刑罚,廉耻治民,符水治病,百姓奉之为师。

  按启嘉先生的开示,道教创立的深层目的和对抗佛教不无干系。汉代的许多的皇帝亦游离于释、道两教之间,而采用朝廷斗法的办法以决高下。

  就在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汉明帝亲自主持在洛阳白马寺的释、道两家“摩腾比法”。最后以已证大罗汉果位的摄摩腾示现神像、道士们斗法失败皈依佛门而告终。

  这么看来佛教以善恶因果为常人乐于接受的教理,顺利走向民间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官民两方面的推动下,信众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开来。然后儒释道三家不断融合,经过历史长期的衍变成为了共同载体来承接中国文化的发展。

  白马、西天取经、佛教…似乎是国人耳熟能详之《西游记》里的元素。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启嘉先生在解读经典《西游记》时有专门论述,可我无缘亲聆雅教。不过从后来的一些的课程中也能拼接处较为完整的脉络来。

  《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型人物玄奘大师,俗名陈祎,出生在里白马寺不远的偃师。家族本是儒学世家,为东汉名臣陈寔(公元104年—187年)的后代,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养。他有三个哥哥,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

  玄奘大师自幼从兄诵习经典,亦娴儒道百家典籍。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洛阳度僧时,理郑善果,见其年纪虽小,然对答出众,贤其器宇,破格以沙弥身分录入僧籍,乃与兄共居净土寺。相信他一定知道白马寺及相关的故事,“西天取经”之种子亦悄然埋入年幼的心田中,直到后来三十而立时就开始了再一次的西游之旅。

  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作贞观元年)西行,孤身涉险,历尽艰难,抵天竺北境(即越过今之新疆省北路),经中亚地区、阿富汗而进入印度境内,沿途瞻礼圣迹,迤逦南行,至摩揭陀国(印度)。

  汉永平七年(公元65年)到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先后两次的“西天取经”整整相隔了600余年。而吴承恩先生(公元1504年-1582年)成书《西游记》则是在明代,距前者有1500余年;距玄奘大师也有900余年。

  其实“东土传法”和“西天取经”等中外文化交流现象早从秦代就已经开始了。期间中印两国的许多仁人志士,不辞千辛万苦、前赴后继地完成着巨大的文化交流鸿任。“西天取经”的故事经过了反复的重叠、复合和杂糅,最后得道高人吴承恩先生以《西游记》里神话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老少咸宜,得以广泛传播和好评,最终荣列“四大小说名著”。

  如果说玄奘大师是“唐僧”的原型人物,那么白马就变成了小说的“白龙马”,而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尊者就是“沙僧”和“猪八戒”的原型,至于“孙悟空”的原型人物得下次请教先生。

  唐僧取经组师徒四人,从古希腊和古印度的生命观上来看恰恰是“灵性属性、智慧属性、愚昧属性和功利属性”的四位代表;而他们的法号“悟空、悟能和悟净”又深具内涵,同时也是各自习性的对治方法。这恰恰是吴承恩先生高妙精巧之处,然后后人往往被故事情节被淹没不知其真谛所在,实为大憾!

  启嘉先生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四种的属性的综合体,只是各自偏重比例不同而已。而我们的境界和能量等级又跟自己的选择和坚守正相关,即你看重什么就会定位在那个层级上。

  而我们人人通过经世累劫的轮回来到世间,无非也是一场西游取经之路。“去心之事皆在尽心之内”,把所遇到的每件事情都视作提升心性的机会和缘起,精心观照和觉察,将那颗心淘洗的干干净净、彻彻底底。最终历经“人生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取得生命的真经。

  按惯例,缀上当日的诗句和斐句:

  1.香炉旺烧,墓园冷清 ;白马非马,佛弗外求。 爱欲渣滓,垢尽心净 ;祖师本意,奉善莫恶。

  2.西来清风,吹开蓓蕾; 芬芳满园,根植东土。 牡丹亭前,一曲西游 ;去繁复简,归本释源 。

  斐句:烧香拜佛易,断欲学道难。繁缛礼节绊,皆由身外求,本倒置末,南辙北辕。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博尔纤维

全国服务热线

广东省清远市新城区静福路27号朝南国际1013

+86-763-3783262

二维码

手机网站

二维码

公众号

Copyright©清远市博尔纤维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57412号